丹东凤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市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山区,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境内山岭起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是发展板栗产业的理想区域。多年来,凤城市根据地区特点,将板栗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板栗产业已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凤城市于2013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 一、板栗形成规模,产业效益明显 全国板栗主要分为中国栗和丹东栗。丹东栗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均有分布,主要种植区域在辽宁凤城地区。丹东栗除鲜食外特别适宜精深加工。凤城板栗品种主要以丹东栗为主,占全市资源总数的90%以上,凤城市也因此成为全国“丹东栗”的故乡和摇篮。几年来,凤城市政府采取统一规划、连片种植、分户经营、样板引路的经营模式,引导板栗产业向规模化、系列化、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板栗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产业效益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市板栗面积发展到88万亩,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位。21个乡镇(区)均有板栗分布,红旗镇、宝山镇、蓝旗镇被省政府授予辽宁省“板栗特产之乡”。全市板栗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区)15个,千亩以上的基地村132个。其中,红旗镇板栗面积达到 18.38万亩,东汤镇板栗面积达到10万亩,宝山镇板栗面积达到9.59万亩,蓝旗镇达到7.5万亩。全市板栗总产量5.2万吨,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52%。板栗原产品产值3.54亿元,系列产值13.3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61.6%,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 25.7%。板栗产业带动农户2.8万户、5.7万人。全市从事板栗产业的农民年人均板栗收入7200元,占其年收入的65.5%。全市依靠经营板栗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6万户,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农户有1100多户。板栗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资源优势独特,产业优势突出 凤城市发展板栗产业具有自然优势、品种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示范园优势等4大优势。一是自然优势。凤城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2390小时,无霜期170天,年降雨量860-1200毫米,土壤PH值为6-6.5,以森林棕壤为主。光、水、气、热、土都非常适宜板栗生长、结实,板栗生产自然优势明显。二是品种资源优势。凤城市板栗面积87万亩,良种面积61万亩,有金华、黄丰、有磨、大峰等10多个板栗良种,具有果实大、果型好、产量高、色泽佳、不裂瓣、适应性强、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良、特别适宜加工等特点,凤城板栗的营养指标为:每百克鲜果含水溶性糖3.9g、淀粉28.1g、蛋白质4.8g、脂肪1.5g、Vc41mg、胡萝卜素0.24mg、氨基酸4g及铁、钾、锌等矿物质,人体吸收率高达98%,生产应用十分广泛,全市板栗80%以上用于加工出口。三是技术优势。全市有板栗高级工程师3名,板栗工程师5名,板栗技术员20名,农民技术员820名,板栗技术能手3300名。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作为全国板栗主要研究机构,在红旗镇、蓝旗镇、边门镇、东汤镇、草河区设立了科研示范基地,多名专家长年开展科研示范活动,促进了科研成果在当地的转化应用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凤城市还与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组织合作,推进板栗产业技术创新。四是规模优势。按照强化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的要求,采取低产树改造、整形修剪、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整套标准化管理,确定了蓝旗镇互助村、红旗镇永兴村、东汤镇陶李村、宝山镇白家村为板栗高科技示范园,同时,还建成153个板栗标准示范园,引领和带动板栗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扶持政策加大,产业链条完备 为把“一县一业”板栗产业做大做强,凤城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板栗产业发展相继写入《凤城市政府工作报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把发展板栗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抓。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贷款贴息等措施,不断优化服务,为板栗企业和合作社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2011年,凤城市出台了《凤城市板栗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扶持资金,在新植板栗、良种推广、科技培训、示范园建设、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工企业奖励及新产品开发方面进行扶持。同时,对板栗发展用地、板栗新植、板栗林权证发放等在政策上给予保障。凤城市还积极扶持培育板栗加工龙头企业和板栗经济合作组织,先后为玉华食品、华旭食品、君澳食品、生大食品等企业争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贴息204万元,为6个板栗专业合作社、9个板栗专业村和53户板栗大户争取补贴资金223万元。同时,引导广大栗农对已栽植的板栗进行资金、劳力、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整个产业提质增效。凤城市现有6家板栗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板栗4.2万吨,年产值8.4亿元,板栗加工出口量居全国第一位,产品主要有速冻板栗米、速冻栗肉、甘露煮、糖水罐头、栗子粉、板栗酱等,90%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欧盟、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其余产品销往国内省市。凤城板栗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开发潜力巨大。凤城市还积极打造凤南5万亩省级板栗出口示范区,培育华旭食品、君澳食品、生大食品、精湛食品成为省级农产品示范区板栗出口企业,全市板栗产业已经形成了生产、管理、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产业链条完备,板栗产业发展后劲强劲。 四、服务体系健全,组织化程度高 凤城市专门设立了板栗工作站,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指导全市板栗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各乡镇(区)将板栗生产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检查验收,兑现奖惩措施。同时,配备专职板栗干部,具体指导板栗生产经营。凤城市积极完善板栗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和发展板栗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其形成购销联盟,垄断一级市场,掌握定价权力。鼓励板栗合作社建设板栗储存保鲜库,延长板栗上市时间,实现板栗“集中采收、分批上市”,增加栗农的收入。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多层次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和成立板栗协会、销售协会等产业中介组织,加强板栗市场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作用,实现板栗市场各参与主体的有序互动。目前,全市各板栗产区已成立板栗协会13个,板栗专业合作社23家,栗农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 五、打造县域品牌,增强竞争实力 凤城市充分发挥板栗产业特色优势,积极打造县域品牌。全市建立了板栗优良品种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严格把好板栗种苗、种条质量关;调整板栗品种结构,分区域发展适销对路的板栗品种;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几年来,凤城市先后被命名为“辽宁省板栗生产基地县”、全国板栗“两高一优”示范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中国板栗之乡”。2012年,凤城市被中国园艺学会命名为“中国丹东栗第一县(市)”。同年,“凤城板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成功注册。2013年8月,凤城市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产业第一县(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市。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认为:凤城市板栗产业基础扎实,产业化程度高,龙头企业较多,产业链条完备,板栗产品深加工能力强,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高,开发潜力巨大,在全国具有良好的示范和引领带头作用。 六、参加各种展会,推进产业发展 凤城市积极组织君澳食品、华旭食品、生大食品、发家岭板栗专业合作社、弘助有机板栗专业合作社等14家板栗加工企业和板栗合作社参加首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河北迁西板栗节、湖北罗田板栗节等10多个展会,累计获得金质产品奖、优质产品奖和创新成果奖68项,提高了凤城板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在2012年9月举办的首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上,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的板栗产品荣获首届森交会金奖,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荣获优质产品奖和创新成果奖。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还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丹东华旭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中国出口品牌企业”。凤城市弘助有机板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明有因其在板栗新品种培育和板栗产业发展上的突出贡献,被评选为首届“辽宁省林业产业人物”。在2013“湖北罗田板栗节”上,丹东君澳食品有限公司展出的糖水板栗罐头、丹东发家岭板栗专业合作社展出的无公害板栗荣获中国经济林协会优质产品奖。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建龙称赞凤城板栗产业独树一帜,为其他省市发展板栗产业做出了表率。 七、科学制定规划,发展前景广阔 凤城市根据全市板栗资源现状和产业发展实际,编制了《凤城市“一县一业”板栗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市板栗总面积达到90万亩,板栗良种嫁接面积达到77万亩,板栗年产量达8万吨,年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系列产值达到17.5亿元,板栗产业对全市栗农人均收入贡献率达到75%以上。规划期内,凤城市将重点在强化板栗产业组织领导、加强基地建设、做大加工企业、完善市场营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使整个板栗产业构建起生产——储运——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整个板栗产业对全市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努力把凤城市建设成为板栗生产规模最大、带动农户最多、产品质量最高、经营效益最好的中国板栗产业示范市(县)。 |